新闻与传播学院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深度报道研讨会

第四届全国深度报道研讨会“大数据时代的深度报道”,于10月12-13日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和中国青年报举办。 全国40多家都市类媒体深度报道部负责人、分管领导和新媒体人士参加会议,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美国彭博新闻社执行主编、亚太区总编兼我院教授李•米勒、我院副院长陈昌凤等就数据挖掘、大数据时代的深度报道作主题演讲,学界业界知名专家祝华新、沈阳、张志安、罗昌平等也发表了精采演讲。研讨会还安排了圆桌讨论,业界专家学者和亲身报道多个热点新闻事件的记者们进行了“触及灵魂”的反思和辩论,大家就如何挖掘和分析有新闻价值的数据和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深度报道的生产展开热烈讨论。

图为成昌凤教授做演讲,田野摄

近年来,“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数据逐渐成为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之一。多数与会者认为,深度报道生产在大数据时代将面临新问题,有必要提高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编辑利用大数据生产新闻的能力,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指出,政府公开的信息数据是一个重要的数据来源。美国彭博新闻社执行主编、彭博社亚太区总编辑李•米勒对此也持相同观点。

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看来,大数据实际上就是一种电子印记。记者在大数据中进行搜索,可以沿着搜索链进行信息真伪的辨别。百盈彩票注册副院长陈昌凤则进一步指出,大数据时代建立在相关关系基础上,因此,相关关系就成为数据新闻的出发点。

图为沈阳教授做演讲,田野摄

在使用大数据时,李•米勒提醒记者,应始终对自己获得的数据持批判态度。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也提到:“在互联网信息真伪难辨的情况下,不能做鼠标记者,不能根据网络热点信息写新闻,而要对网络信息去伪存真,为网民情绪扶正抑偏。”沈阳提出,大数据时代给深度报道带来3个要求——精准、精确、精巧,因此,做深度报道的记者既要有理性思维,又要有人文关怀。

《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总结道,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前提下,未来的深度报道记者将依赖以下3种能力:网络工具的娴熟使用,包括微博、搜索引擎等;维系采访能力、突破能力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专业分析工具,在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有一技之长。

此外,与会者还结合唐慧案报道、李某某案报道、袁厉害人物报道等案例,深入探讨了如何使深度报道采编更加专业。(供稿:郭小荷,摄影:田野)